金融界
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问题正在由假设成为现实甚至更进一步。不仅仅华尔街,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位女总裁拉加德到不出意外将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首位女主席的耶伦,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叱咤金融界的权势人物,拥有呼风唤雨级的能量。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相比闹出金融危机的男人们,女性能够更好地带领世界趟过危机这条河。
美联储首位女掌门人即将诞生。日前,奥巴马正式提名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为下任美联储主席,一旦耶伦获得参议院认可,将在明年1月31日接替伯南克美联储主席一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美联储主席。
在成为接替伯南克的热门人选之前,耶伦作为美联储副主席已有三年半的时间,但其曝光率并不高。这位出身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经济学家继承了犹太人谨慎保守的生活态度。
今年6月份,奥巴马表示,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在明年1月份任期结束后不再连任,由此,新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成为了全球经济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据了解,本次美联储主席的主要竞争者包括现任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奥巴马前经济顾问萨默斯、前任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以及前任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其中耶伦与萨默斯是最为热门的人选。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市场赋予萨默斯的是激进的“”身份,如果他当选,意味着美联储可能会以比预期快得多的速度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反对者则指责他在上世纪90年代放松金融监管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导致了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海啸。
当市场还在猜测美联储主席是耶伦还是萨默斯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9月15日,萨默斯致电奥巴马,表示退出下任联储主席之职的角逐。萨默斯在信中说,他认为即便自己获得提名,有关其提名的确认过程都将是严酷的,对美联储、美国政府乃至国家的经济利益都没有好处。
萨默斯的选择或许是正确的,因为美国经济界的多数人士认为,和萨默斯相比,更加温和的耶伦在过去的美联储工作中,一直将就业市场作为核心内容,强调美联储必须将失业率及其他就业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变动的重要标准。这符合市场连续一年来对美联储政策调整方向的预期。而且,“与其他候选人相比,耶伦显然与伯南克更加意气相投,能够更好地持续目前美联储的政策方向与时间表。”
与此同时,耶伦的学术背景也让很多人认为她当选美联储主席当之无愧。这位被昔日同事称为“拥有高智商的娇小女士”的副主席,拥有布朗大学的本科学位和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她多年的职场经历中,经济官员与教授的身份不时穿插。1994年,总统克林顿提名一直在大学担任教职的耶伦担任美联储委员会理事,1997年任命她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99年后耶伦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经济学教授,2004年又被任命为旧金山联储主席,直到2010年成为美联储副主席。
作为伯南克的副手,现年67岁的耶伦也是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强力支持者以及公开倡导者。其对于宽松政策的偏执在格林斯潘时代就已经有过明显的体现。
1996年6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正致力于将年化通胀率推低至0附近,以实现物价稳定的央行首要目标。但当时在美联储资历尚浅的耶伦并不认同上述做法,她找格林斯潘谈话,公然反驳称如果保持一定通胀,对经济反而是好事,随后她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试图阐述通胀可以降低衰退的频率和力度,这一理论最终被证明是合理的,并且也就此奠定了如今美联储核心通胀设在2%目标的基础。
与此同时,耶伦从学者时代便开始研究失业问题,重视在美国创造就业岗位,并支持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行的量化宽松等积极的金融政策。这意味着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异乎寻常的突然改变。
当然,作为伯南克的接班人,耶伦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将是决定何时以及如何在不扰乱脆弱经济复苏的情况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多数观点认为耶伦上任后,美联储对就业市场的关注将会加强,且会继续将就业数据作为货币政策的最高考量标准之一,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提振美国就业率。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美国失业率有望加快下降步伐,同时考虑到耶伦的观点,即失业率问题更多是周期性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这意味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就业市场的主动支持力度和时间有延长的趋势,而不是过早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环境。
耶伦认为,美联储明确2%的长期通胀目标能有效地引导通胀预期。虽然持续量化宽松有导致通胀率高于2%的可能,但这种偏离是短期的、可以接受的;2%的通胀目标不应被看作是通胀上限,而应是2.5%至1.5%区间的中值。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失业率回归正常水平,耶伦愿意容忍通胀上升风险。耶伦还提出了控制基准利率以实现刺激经济的“最优控制”理论:实现实际失业率和通胀率与目标值间偏离度最小化的方法是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市场预期以下。依据耶伦这一理论,联邦基金利率在2016年底的最佳选择是维持在接近1%或以下水平。
以上理念决定了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后,美联储现有货币政策方向有望延续,收紧货币政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从著名国际律师事务所的首位全球女总裁到法国首位女财政部部长,再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0多年历史上首位女总裁,拥有众多“第一头衔”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以精明的政治观点,果断、干练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香奈儿情结,被称为“金融世界的可可?香奈儿”。
从2007年到2011年,拉加德成为法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财政部部长。2009年,英国《金融时报》将她评为欧元区最好的财政部部长,当选理由就是――她在面对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衰退时,决心坚定。
拉加德直率、干练、务实的作风在法国政坛更是显得十分特别,但是在担任法国财政部部长时,拉加德也经常遇到自己认为应该坚持的建议和提案被否决或被束之高阁的情况,“我收起自己的骄傲,平息自己的怒气,继续做该做的事情,并不会放弃尝试,接着努力。”拉加德说,“我一生都不断地尝试,永不放弃,坚持下去。有时候,它有效果;有时候又没有效果。但是我们永远都不该放弃。”
拉加德在担任法国财政部部长时的工作大都是推行萨科齐总统赞成的政策,但当她发现自己并不十分赞同某些政策时,她会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其直话直说的风格常常让她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她的工作就是执行命令,但由于个性使然,她不会假惺惺地赞成那些的的确确不合理的政策”,拉加德身边的同事表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拉加德在法国政界这种反常的行为使她在国际上深受欢迎。从欧洲各国的官员到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都是拉加德的支持者。
正是在这种“永不放弃”理念的影响下,在结束了法国财政部部长的任期后,拉加德选择IMF作为她人生的下一站。
2011年6月28日,拉加德如愿成为IMF历史上的首位女总裁。“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拉加德超凡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将为这一必不可少的组织注入新的活力。”拉加德出任总裁一职得到了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的公开支持。
但是,在担任IMF总裁一职之后,拉加德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就是有人质疑她会不会缺乏经济学专业背景而失职?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人如何进行经济决策?
对此质疑,曾在1987年至2000年间担任IMF总裁的米歇尔?康德苏认为,这种想法是多虑了。他说:“拥有与身边的人相同的博士学位并不重要。相反,你必须了解如何在艰难的时代引领一个国家,你必须能够倾听,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裁决……要密切关注世界的变化,时不时还要拿起电话提醒某个国家的领导人‘小心点’。拉加德绝对拥有这些潜质,尽管其他许多人也有。”
而拉加德本人并未给予太多的回应,“此事无关乎我从未获得,而且也不打算申请获得的某种学历,它更关乎多年以来我自己积累的能力和经验。我,不仅仅是一名律师!”拉加德胸有成竹地说。
在拉加德竞选期间,她曾到访北京,与中国的高层领导进行了会晤。她表示对自己角逐IMF总裁职位的努力感到“积极和自信”,她支持中国在IMF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重申了她对继续推进该组织改革的承诺。
2011年6月10日,拉加德在华期间表示,“我对与中国朋友的一系列会晤感到非常满意”。在被问及她是否会考虑挑选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现任IMF总裁特别顾问朱民为副手时,拉加德表示,让朱民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将是“完全合适的”。7月26日,朱民正式就任IMF副总裁之职。
而在今年10月份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拉加德表示:“我们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是7.6%,明年是7.3%。我完全不会称之为‘风险’,而且这也符合中国决策者设定的目标。对于中国决策者运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来遏制过度信贷融资导致的泡沫风险,我们充满信心。信贷过度扩张对于中国和邻国来说都不是好事。中国正在采取政策遏制信贷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我认为这是中国取得的良好进展。”
“外管能手”、“低调而不失改革意识”,这些都是外界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的评价。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首批学生,在五道口的3年为胡晓炼打下了扎实广厚的学术功底。因此,一路从外汇管理局局长到央行副行长,这位“学者型官员 ”的仕途被外界认为是顺理成章。
1981年秋,北京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公社尚未启用的一个卫生院,几栋再简陋不过的小楼里,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正式成立。1982年3月,胡晓炼成为81级中的一位。与另外17人来到京城西北角的五道口,共同学习3年,当时年仅23岁的胡晓炼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与其他同学相比,少了上山下乡的复杂社会经历,谦虚而有些内向,并不算抢眼。
首批18名学员毕业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进入了金融机构,而“五道口”在23年后的今天也被称为中国金融业的“黄埔军校”。
“沉着、镇静且非常有能力的。”这是胡晓炼的老师、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对胡晓炼的印象。
在1985年毕业后,胡晓炼直接进入外管局工作,直至2004年8月升任央行行长助理之前,她在外管局工作将近20年而没有离开过。她几乎有外管局内部所有主要部门的工作经历,从政策研究到政策制订,以及外汇储备具体管理,无一不涉。
在外管局期间,胡晓炼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汇管理理念,对外汇储备运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外汇市场建设方面等问题均有不俗见解
胡晓炼以前在外管局的一位同事对其评价是,“谨慎,低调,不事张扬,但在研讨问题时却少有‘空话’、‘套话’,思维敏捷。”
2004年6月,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的胡晓炼在一次汇率体制高级研讨会上发言完整阐释了其外汇管理思路,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公开演讲之一。当时她说,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特别要为“外汇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在投融资和风险规避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
2009年7月,胡晓炼卸任外管局局长一职,成为央行专职副行长,分管货币政策司和当时正在筹备中的货币政策二司,该部门的职责主要包括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的工作。
“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要的推进力,哪项改革先进行不仅要取决于主观设计,同时也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胡晓炼表示。
2010年7月,时值人民币汇改五周年之际,胡晓炼以央行副行长身份在16天内发文五篇谈人民币汇率,向国际社会亮明中国的态度――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胡晓炼的文章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胡晓炼认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就是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涉及利率、汇率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有序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大家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这里有没有一个合理的、约定的顺序?哪项改革是另一项的前提条件?或者哪个东西必须在哪项改革之后才可以完成?”胡晓炼指出,目前央行态度明确,“改革一定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过程。哪个改革政策能走得更快,既取决于主观设计,也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
她指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金融改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也是坚定的。”(记者 侯捷宁)